审 判 长 黄文侦
审 判 员 刘立卓
审 判 员 王曼莉
二○○○年四月十一日
书 记 员 伍卓斌
摘要: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分析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构建了校企交替、教学与生产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了校企合作“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对接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为同类专业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工业4.0”战略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其中一大主题就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1]。现代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前景和德国提出的“工业4.0时代”内涵相吻合,重点突出了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生产,并融入生产物流、人机互动等技术。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信号给中国制造业敲响了警钟。而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供给下降和国家政策支持,正助推工业智能产业快速成长,带有定制特性的智能装备将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我国将迎来新一轮人力替代,即工业智能化,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将迎来春天。
1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现状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大国,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近几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2]。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量达到3.7万台,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4年,据工信部统计,工业机器人销售量达到5万台,行业专家一致认为,2014年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元年。预计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销量达6.9万台,占全球总量的30%,成为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专家表示,未来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复合增速可达30%,爆发性增长可期,机器人每年的新增数量如图1机器人产业作为高端智能制造的代表,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将成为制造模式变革的核心和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发动机,我国机器人的应用是今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2机器人产业人才需求
我国机器人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机器人换人成为产业发展趋势。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在国内高职院校中,机器人专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途径主要是来自电气自动化或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二次培训,而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人才短缺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建立高效合理的工业机器人培养模式,成为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3]。从人员的需求来看,机器人生产的环节需要的人员和机器人专业的关联度较小。在机器人系统安装调试、机器人系统集成、机器人的现场编程、机器人系统维护等人员需求量较大[4],人员需求如图2所示。
3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a)校企交替、教学与生产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进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引导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将学校和企业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即大学一年级时开设“机器人认知”课程,带学生到机器人相关企业进行参观,了解机器人的特点、应用、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开设各类专业课,包括“工业机器人基础”、“机器人操作与编程”、“机器人控制技术”和“机器人综合实训”等,这些课程都是在与企业共建的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完成,同时课程内容的安排由企业专家指导,结合企业真实的任务要求,同时要求学生考取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证书。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到机器人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真正应用机器人。通过这种多层次的实习方式,让学生逐渐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完成职业角色的转化,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5-6]。b)“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为主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突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可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向学校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使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而学生也可以分阶段去企业实习,了解、熟悉企业的制度和要求,掌握所需技能,尽早接触企业管理,树立职业意识。同时引进企业文化,使它成为班级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班级还可以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员工行为规范早日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荣誉感和责任感。c)核心课程体系的确定以市场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本位,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融入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的职业行动能力要求,通过与企业专家探讨并组织专业教师赴兄弟院校进行学习交流,在企业专家的建议下,确立了以机械制图、SolidWorks三维设计、电气控制与PLC等课程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以机器人操作与编程、机器人控制技术、机器人综合实训等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了完善的课程标准(图3)。d)师资队伍的建设1)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以校企合作为依托,通过学院自身的实训设备开展相关校内培训,完成专职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能力的提升。利用寒暑假时间,选派教师参加机器人相关的省级或国家级培训。最重要的是让教师到相关企业参加企业专业技能培训,真正提高自身的技能。2)在师资队伍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工业机器人本体技术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应用的重点、难点在于结合企业的具体应用,将系统设计好、应用好、维护好。而不同企业的具体产品、工艺流程等都是各不相同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相对来说,学院转任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提高的速度相对滞后,这就需要借助企业的兼职教师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选取一些知识能力比较综合的、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安排兼职教师进行授课。e)教学模式的选择工业机器人专业作为机电一体化的延伸很多知识相当抽象,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及手段。首先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小班制教学,同时增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比重,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尝试推进项目驱动、仿真教学等教学方法。其中仿真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为主要手段。以工业机器人仿真软件为平台组建了机器人虚拟仿真实训室,该实训室可以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离线编程仿真,通过以真实数据为工作站建模仿真教学,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离线编程。学生编写成功的程序可现场写入机器人运行,实现了仿真和实际操作的无缝连接。同时开发创客项目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同学选修“机器人创新设计制作”创客式课改课程,利用三创、大创、创客、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打好学生硬件与软件基础。为培养专业优秀毕业生,实现高端对口就业奠定基础。
4结语
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是一个新兴的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是工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合适的工业机器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必将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巴世光郭湘君.面向“中国制造2025”,高职机电类专业转型与提升的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6(27):66-71.
[2]罗庚兴.基于产业需求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8):36-40.
[3]姚钢.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6(25):43-44.
[4]张艳霞.智能制造背景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探析[J].管理工程师,2016,21(1):68-71.
[5]鲍泓.智行合一深学笃用_机器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综合改革的思考[R].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2.
[6]陈小艳.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报,2014(5):27-32.
在不断变革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作用下,在市场竞争方面,中小企业面临的越来越大的压力,为发展中小企业,需要促进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为使其竞争力显著提升,需要提高对物流管理的重视度,相关优化策略及时、有效提出。但目前在物流管理方面,中小企业存在诸多问题,且直接影响物流管理的水平。因此,应提高对物流发展的重视度,使其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从而促进经济效益最大程度获得。
一、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其物流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1.极其匮乏的物流人才。相关研究表明,在现阶段存在缺口较大的物流人才,大约为600万左右。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严重稀缺的理论基础。对于部分高校来说,在物流专业的开设过程中,未对教育相关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第二,对于培训机构,缺乏对它的严格规范和监督,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使得物流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物流企业本身具有一定不足。第一,存在不佳的服务水平,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且存在较差的服务质量和单一的服务功能,在专业化程度方面,普遍存在专业低下的情况,使得客户的需求难以满足。第二,物流企业存在较小的规模,网络支持力度不足。第三,存在较为薄弱的技术设施,落后陈旧的仓库设备对于现代物流复杂性和时效性要求不能有效满足。
3.发展力度较弱的第三方物流。对于第三方物流来说,它反映了规模化、专业化及社会化的物流运作过程。我国刚刚兴起第三方物流,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普遍存在较小的企业规模,大型物流公司较少,因此在管理经验方面普遍缺乏;此外,对于各地区来说,存在不平衡发展的情况。
4.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在我国,公路具有较大的绝对量,但是对于地方级公路、次级公路、国道、公路主路及高速公路来说,其具有较小的比重,且多数公路质量不良,从而影响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积极优化物流管理措施
1.促进专业型人才的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在物流行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所处地位也较高。专业管理人才匮乏这一问题容易出现在中小企业中。为使此问题得到改善,需要积极引进人才,其中这些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加强内部招聘,对工作人员定期培训物流相关业务,对优秀员工积极挖掘,使其加入到物流管理工作中来。此外,加强与学校的积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基地的有效建立,从而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大力培养。
2.透明化物流信息。现阶段,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大部分合作于第三方物流,外包物流业务。为使两方之间的合作效率显著提高,成本支出降低,应当透明化物流信息,在网络平台上统一管理物流投递、邮寄、收件、出库、包装及下单等多个环节,在这一平台的作用下,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均能对产品状态实时观察,促进对产品信息的及时了解,并对物流流程实现有效监督。
3.将物流业务外包。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将企业成本降低是其主要目标,但由于物流成本较大,可加重中小企业的负担。因此,应积极合作第三方物流,将物流业务外包,从而使其经营成本降低,使人力资源耗费的成本缩减。此外,在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将一体化的服务提供给中小企业,并支持第三方物流的仓储建设。
4.充分利用政策支持。近年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逐渐减少了物流配送系统,然而装饰、新鲜蔬菜、医药等特殊行业对物流队伍依旧有一定的要求。但现阶段,对于公共交通设施来说,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建设乡镇交通设施,从而使物流管理成本有效降低。
5.促进物流效率提升。为促进物流效率提升,应将相应的物流管理部门建立于企业内部,在管理部门建立过程中,由于家族企业是中小企业的主要类型,家族成员处理物流的能力不足,且物流知识匮乏,因此对于核心位置来说,应防止其进入,应在合理把握实际人才状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积极调整,并将物流管理部门放在核心位置,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此外,为使物流效率有效提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加强对现代化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积极引进,促进基础设施有效优化,最终取得显著效果。
6.全面认识物流管理。为使物流管理水平有效提升,针对物流管理来说,应加强对其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管理者需要对管理理念不断创新,促进经营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此外,它还需要对绿色物流理念积极践行,在先进科学技术的作用下,有效畅通物流信息,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程度获得。
三、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物流管理对其发展的作用
1.优化资源配置。在不断增大的竞争压力的影响下,中小企业为取得良好发展,需要分析多方因素,而物流在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们要学会重新配置资源,促进企业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物流管理的操作应符合客户需求,从而在物流管理的作用下,促进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
2.主要支撑力量。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对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重视度。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对物流成本积极控制,使其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同时,也应加强对服务质量的重视度,从而大量积累回头客,使其可持续发展获得有效推动。
3.保证生产运行。物流管理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物流管理的作用下,结合企业生产计划和结构,使得企业获得充足的原材料,此外,物流与企业生产之间相互作用。可见,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物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现阶段,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极其匮乏的物流人才、物流企业本身存在不足、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及发展力度较弱的第三方物流等均是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为适应企业发展大势,整体发展物流行业,需要加强对物流管理的积极优化,从而使整体经济效益有效提升。此外,对于相关企业来说,应促进人才队伍有效优化,使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完善,同时完善和更新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获得,整体发展我国的物流业。
参考文献:
[1]李润启.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3):77.
[2]杨利娟.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6,(37):53.
[3]刘阳阳.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6,(24):92.
[4]曹益平.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1):33.
[5]李伟利.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6):118-121.
[6]张婷婷.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优化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3).
作者:逯丹丹 单位: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2017/12/15